1148 旋律寄情
關燈
小
中
大
“你是誰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是這場民謠浪潮的一份子。”
這就是科恩兄弟創作“醉鄉民謠”的初衷,他們通過這個故事呈現出了一個時代的畫卷,而劇作之中的每一個角色和每一首民謠都不是隨隨便便挑選的,這也是過去幾天時間裏,反反覆覆傾聽了原聲帶之後,藍禮得出的結論。
斯塔克-桑德斯(stark-sands)飾演的特洛伊-尼爾森(troy-nelson),他在電影之中演唱了兩首歌。
一首是“腦海中的最後一件事(the-st-thing-on-my-mind)”,原唱來自六十年代民謠歌手湯姆-帕克斯頓(tom-paxton);一首則是和吉姆、簡合唱的“五百英裏(five-hundred-miles)”,廣為流傳的一首經典曲目。
事實上,斯塔克的聲音清澈透亮,尾音處理活潑雀躍,無法契合原曲的真正深意。故事之中的特洛伊也是如此,他僅僅只是憑借著一腔熱情加入了浪潮之中。
兩首曲目的演唱,斯塔克都沒有能夠呈現出原作的精髓;但這也恰恰是科恩兄弟的深意,因為斯塔克所飾演的特洛伊代表了當時的一派民謠歌手。
在民謠浪潮之中,因為熱愛也因為喜歡,單純地加入其中,可能只是以玩票的心情享受著音樂帶來的幸福;雖然缺乏對音樂的深刻理解,卻能夠無憂無慮的熱愛著;沒有深入思考音樂的意義,卻反而因為單純而變得更加簡單;再加上討喜的外型和喜人的個性,他們具備了更多的商業價值。
簡單來說,恰恰就是勒維恩-戴維斯的反面。
於是,電影之中,特洛伊得到了鮑勃-迪倫經紀人阿爾伯特-格羅斯曼(albert-grossman)的賞識,並且在酒吧之中大受歡迎。
“五百英裏”也是如此。
原作感人至深,生動演繹了游子對家鄉的緬懷和思念,卻又近鄉情怯、望而卻步。
在特洛伊、吉姆、簡的演繹之下,卻透露出更多小清新式的輕快,淡淡的哀愁也演變出了一絲幸福的甜美,似乎可以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呼喚和愛人的等候;丟失了民謠本身的流浪和滄桑氣質,漸漸與市場主流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,越來越商業化,也越來越流行化,但最後就演變成為了沒有特色的口水歌。
在這之外,“古老三重唱(the-auld-triangle)”則以四人合唱團的形式出現,以阿卡貝拉的噱頭來吸引註意力;“海洋上的暴風雨(the-storms-are-on-the-ocean)”則加入了莫名其妙的另類樂器,試圖制造新意。
還有那一首風格格格不入的“拜托,肯尼迪先生(please-mr.-kennedy)”,更是完完全全淪為了口水歌,缺少了內涵,缺少了編曲,缺少了歌詞,甚至缺少了一個主題,僅僅只是在一堆節奏之中制造出輕松歡快的娛樂效果。
所有的所有都在證實著一件事,格林威治的民謠正在丟失自己的本質,技藝、靈魂和內核的追求已經消失,為了名譽、為了利益、為了成功,他們正在漸漸地朝著流行趨勢融合,完全丟失了民謠誕生之初的本質色彩,淪為了市場流水線產品的一部分。
電影之中,勒維恩的唯一一次妥協是“拜托,肯尼迪先生”,為了快錢,他不得不參與到錄制過程中,但從頭到尾都顯得格格不入,以至於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版權,只希望自己從來不存在於這首歌之中。
但諷刺的是,後來這首歌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勒維恩-戴維斯和戴夫-範-朗克都是如此:他為了將藝術包含自己的人性和創造性,始終堅持著,卻從未得到他應得的。
更進一步的諷刺則來自於現實。電影落幕之後,“五百英裏”成為了整張原聲帶之中最受歡迎的曲目。一方面,因為賈斯汀-汀布萊克的強大影響力,收獲了一批額外歌迷;另一方面,因為這首歌曲的編曲和再創作是最符合市場流行的趨勢。
不是說商業就不好,也不是說流行就錯誤,事實上,這也恰恰是生活之中最無奈的一部分。藝術與市場之間的妥協是每一位藝術家必須挑戰的課題,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。高雅藝術不一定就高貴,低俗藝術不一定就無趣,歸根結底,藝術高於生活,卻是來源於生活的。
所以,藝術從來就沒有高低之分。
之所以說是諷刺,因為這恰恰是與勒維恩、與戴夫所堅持的藝術精神所相反的,還是“醉鄉民謠”這部電影所調侃戲謔的,不得不說,現實世界也與電影之中科恩兄弟的嘲諷不謀而合,再一次狠狠地給予了勒維恩-戴維甩了一記耳光。
更進一步,也給予所有頑固不化的藝術創作者甩了一記耳光。
藝術無比重要,但生活更加重要,畢竟,不是每一個普羅大眾都能夠擺脫生活的桎梏,追求藝術的熏陶;可是,所有人都重視了生活,當物質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,精神水平的空洞與乏味又應該如何?藝術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又應該如何?
也許,大多數藝術家都必然像文森特-梵高那樣,在苦悶之中走向自我了解的結局;又或者是像勒維恩-戴維斯一樣,無頭蒼蠅般地在原地打轉,試圖改變,卻無從下手也無所適從。
這種無奈,這種茫然,恰恰也是“醉鄉民謠”留下來的餘韻。
從倫敦返回紐約的飛行途中,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原聲帶,藍禮卻是不由產生了一個想法:再來一次,“堂吉訶德”還能夠取得成功嗎?
荒謬卻現實的是,藍禮的答案是否定的。
錯過了那個時間點,“堂吉訶德”也就將註定被淹沒在快餐文化的時代浪潮之中,就如同“關於勒維恩-戴維斯”那張專輯一般——又或者說,“關於戴夫-範-朗克”那張專輯。
從科恩兄弟的演員選擇就可以窺見一些端倪了,他們有意識地貼近了角色氣質,挑選了更加靠近本色出演的演員。
他們選擇了斯塔克-桑德斯來出演特洛伊-尼爾森,而不是一個聲音特質更加接近於湯姆-帕克斯頓的演員。
他們選擇了賈斯汀-汀布萊克出演吉姆,因為現實生活中,賈斯汀就是頂級流行巨星。在賈斯汀個人單飛的兩張專輯之中,第一張專輯藝術性得到了眾口一致的認可,但銷量則略遜一籌;第二張更加流行也更加大眾,收獲了豐厚的市場回報,卻在藝術層面後退了一步。
他們還選擇了亞當-德賴弗出演艾爾-科迪(al-cody),與吉姆、勒維恩合唱“拜托,肯尼迪”的歌手,他具有自己的堅持,同時擁有自己的特色,生活介於吉姆和勒維恩之間,苦苦掙紮。現實生活裏的亞當也是如此。
這不是壞事,也不是批判。
僅僅只是藝術與商業矛盾之間的一場博弈,有人選擇了前者,有人選擇了後者,而在時代浪潮之中,往往是後者取得了成功,前者默默無聞地消失。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,卻難免有些唏噓。
同理,他們選擇了藍禮-霍爾出演勒維恩-戴維斯。
因為現實生活裏,藍禮就是一名格格不入的藝術創作者,民謠和表演兩個領域都是如此,即使摘下了奧斯卡影帝小金人,藍禮的職業生涯選擇還是屢屢能夠制造意外驚喜,讓人跌破眼鏡。看起來,藍禮更像是鮑勃-迪倫,但骨子裏,藍禮卻始終是戴夫-範-朗克。
挖掘出了鮑勃-迪倫的經紀人阿爾伯特-格羅斯曼是電影之中芝加哥酒吧老板兼經紀人巴德的原型,現實之中獨具慧眼的伯樂,在電影之中成為了勒維恩最後的機會。
巴德聽過勒維恩一曲婉約動人的“皇後簡之死(the-death-of-queen-jane)”,反應卻是,“我聽不出這首歌的商機。”
這一句話來自於科恩兄弟的調侃,因為阿爾伯格是業內有名的“純粹商人投機主義者”;同時還來自於商業與藝術之間沒完沒了的爭論。
在老一輩的眼中,民謠歌手如同信徒一般,信奉著理想,拒絕妥協,生活窮困潦倒,在籍籍無名之中活生生地被現實擊敗,但對於商人來說、對於局外人來說,他們卻看不出意義所在。
現實之中最殘酷的部分就在於,這一幫民謠歌手面對生活的壓迫,不得不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,在那些頑固而愚蠢、勢力而現實的音樂出版商面前,慢慢地低下自己的頭顱,漸漸學會了在大眾審美和自我情懷之中尋找到平衡。
所以,特洛伊-尼爾森擁有了未來;所以,吉姆和簡擁有了穩定生活,成為了中產階級;所以,勒維恩-戴維斯就是一個看不到明天的失敗者。
所以,鮑勃-迪倫駐唱沒有多久就成功簽約了廠牌;所以,身為民謠先驅的戴夫-範-朗克卻無人知曉。
堅持夢想不容易,堅持藝術更加不容易。
只有真正了解了整個時代的浪潮,只有真正明白了藝術與商業的對峙,才能真正地賦予每一個角色靈魂,比如說,特洛伊就必須簡單清新一些,不僅是編曲,還有演唱方式,都是如此;再比如說,吉姆和簡就必須流行新潮一些,“五百英裏”這首歌就必須削弱情感的濃郁,變得更加輕松。
最後的最後,再就是表演多首曲目的勒維恩-戴維斯。
整部電影之中,勒維恩一共表演了六首曲目,卻散落在電影的不同段落之中,並且在開場和結束形成一個圓環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就是科恩兄弟創作“醉鄉民謠”的初衷,他們通過這個故事呈現出了一個時代的畫卷,而劇作之中的每一個角色和每一首民謠都不是隨隨便便挑選的,這也是過去幾天時間裏,反反覆覆傾聽了原聲帶之後,藍禮得出的結論。
斯塔克-桑德斯(stark-sands)飾演的特洛伊-尼爾森(troy-nelson),他在電影之中演唱了兩首歌。
一首是“腦海中的最後一件事(the-st-thing-on-my-mind)”,原唱來自六十年代民謠歌手湯姆-帕克斯頓(tom-paxton);一首則是和吉姆、簡合唱的“五百英裏(five-hundred-miles)”,廣為流傳的一首經典曲目。
事實上,斯塔克的聲音清澈透亮,尾音處理活潑雀躍,無法契合原曲的真正深意。故事之中的特洛伊也是如此,他僅僅只是憑借著一腔熱情加入了浪潮之中。
兩首曲目的演唱,斯塔克都沒有能夠呈現出原作的精髓;但這也恰恰是科恩兄弟的深意,因為斯塔克所飾演的特洛伊代表了當時的一派民謠歌手。
在民謠浪潮之中,因為熱愛也因為喜歡,單純地加入其中,可能只是以玩票的心情享受著音樂帶來的幸福;雖然缺乏對音樂的深刻理解,卻能夠無憂無慮的熱愛著;沒有深入思考音樂的意義,卻反而因為單純而變得更加簡單;再加上討喜的外型和喜人的個性,他們具備了更多的商業價值。
簡單來說,恰恰就是勒維恩-戴維斯的反面。
於是,電影之中,特洛伊得到了鮑勃-迪倫經紀人阿爾伯特-格羅斯曼(albert-grossman)的賞識,並且在酒吧之中大受歡迎。
“五百英裏”也是如此。
原作感人至深,生動演繹了游子對家鄉的緬懷和思念,卻又近鄉情怯、望而卻步。
在特洛伊、吉姆、簡的演繹之下,卻透露出更多小清新式的輕快,淡淡的哀愁也演變出了一絲幸福的甜美,似乎可以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呼喚和愛人的等候;丟失了民謠本身的流浪和滄桑氣質,漸漸與市場主流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,越來越商業化,也越來越流行化,但最後就演變成為了沒有特色的口水歌。
在這之外,“古老三重唱(the-auld-triangle)”則以四人合唱團的形式出現,以阿卡貝拉的噱頭來吸引註意力;“海洋上的暴風雨(the-storms-are-on-the-ocean)”則加入了莫名其妙的另類樂器,試圖制造新意。
還有那一首風格格格不入的“拜托,肯尼迪先生(please-mr.-kennedy)”,更是完完全全淪為了口水歌,缺少了內涵,缺少了編曲,缺少了歌詞,甚至缺少了一個主題,僅僅只是在一堆節奏之中制造出輕松歡快的娛樂效果。
所有的所有都在證實著一件事,格林威治的民謠正在丟失自己的本質,技藝、靈魂和內核的追求已經消失,為了名譽、為了利益、為了成功,他們正在漸漸地朝著流行趨勢融合,完全丟失了民謠誕生之初的本質色彩,淪為了市場流水線產品的一部分。
電影之中,勒維恩的唯一一次妥協是“拜托,肯尼迪先生”,為了快錢,他不得不參與到錄制過程中,但從頭到尾都顯得格格不入,以至於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版權,只希望自己從來不存在於這首歌之中。
但諷刺的是,後來這首歌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勒維恩-戴維斯和戴夫-範-朗克都是如此:他為了將藝術包含自己的人性和創造性,始終堅持著,卻從未得到他應得的。
更進一步的諷刺則來自於現實。電影落幕之後,“五百英裏”成為了整張原聲帶之中最受歡迎的曲目。一方面,因為賈斯汀-汀布萊克的強大影響力,收獲了一批額外歌迷;另一方面,因為這首歌曲的編曲和再創作是最符合市場流行的趨勢。
不是說商業就不好,也不是說流行就錯誤,事實上,這也恰恰是生活之中最無奈的一部分。藝術與市場之間的妥協是每一位藝術家必須挑戰的課題,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。高雅藝術不一定就高貴,低俗藝術不一定就無趣,歸根結底,藝術高於生活,卻是來源於生活的。
所以,藝術從來就沒有高低之分。
之所以說是諷刺,因為這恰恰是與勒維恩、與戴夫所堅持的藝術精神所相反的,還是“醉鄉民謠”這部電影所調侃戲謔的,不得不說,現實世界也與電影之中科恩兄弟的嘲諷不謀而合,再一次狠狠地給予了勒維恩-戴維甩了一記耳光。
更進一步,也給予所有頑固不化的藝術創作者甩了一記耳光。
藝術無比重要,但生活更加重要,畢竟,不是每一個普羅大眾都能夠擺脫生活的桎梏,追求藝術的熏陶;可是,所有人都重視了生活,當物質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,精神水平的空洞與乏味又應該如何?藝術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又應該如何?
也許,大多數藝術家都必然像文森特-梵高那樣,在苦悶之中走向自我了解的結局;又或者是像勒維恩-戴維斯一樣,無頭蒼蠅般地在原地打轉,試圖改變,卻無從下手也無所適從。
這種無奈,這種茫然,恰恰也是“醉鄉民謠”留下來的餘韻。
從倫敦返回紐約的飛行途中,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原聲帶,藍禮卻是不由產生了一個想法:再來一次,“堂吉訶德”還能夠取得成功嗎?
荒謬卻現實的是,藍禮的答案是否定的。
錯過了那個時間點,“堂吉訶德”也就將註定被淹沒在快餐文化的時代浪潮之中,就如同“關於勒維恩-戴維斯”那張專輯一般——又或者說,“關於戴夫-範-朗克”那張專輯。
從科恩兄弟的演員選擇就可以窺見一些端倪了,他們有意識地貼近了角色氣質,挑選了更加靠近本色出演的演員。
他們選擇了斯塔克-桑德斯來出演特洛伊-尼爾森,而不是一個聲音特質更加接近於湯姆-帕克斯頓的演員。
他們選擇了賈斯汀-汀布萊克出演吉姆,因為現實生活中,賈斯汀就是頂級流行巨星。在賈斯汀個人單飛的兩張專輯之中,第一張專輯藝術性得到了眾口一致的認可,但銷量則略遜一籌;第二張更加流行也更加大眾,收獲了豐厚的市場回報,卻在藝術層面後退了一步。
他們還選擇了亞當-德賴弗出演艾爾-科迪(al-cody),與吉姆、勒維恩合唱“拜托,肯尼迪”的歌手,他具有自己的堅持,同時擁有自己的特色,生活介於吉姆和勒維恩之間,苦苦掙紮。現實生活裏的亞當也是如此。
這不是壞事,也不是批判。
僅僅只是藝術與商業矛盾之間的一場博弈,有人選擇了前者,有人選擇了後者,而在時代浪潮之中,往往是後者取得了成功,前者默默無聞地消失。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,卻難免有些唏噓。
同理,他們選擇了藍禮-霍爾出演勒維恩-戴維斯。
因為現實生活裏,藍禮就是一名格格不入的藝術創作者,民謠和表演兩個領域都是如此,即使摘下了奧斯卡影帝小金人,藍禮的職業生涯選擇還是屢屢能夠制造意外驚喜,讓人跌破眼鏡。看起來,藍禮更像是鮑勃-迪倫,但骨子裏,藍禮卻始終是戴夫-範-朗克。
挖掘出了鮑勃-迪倫的經紀人阿爾伯特-格羅斯曼是電影之中芝加哥酒吧老板兼經紀人巴德的原型,現實之中獨具慧眼的伯樂,在電影之中成為了勒維恩最後的機會。
巴德聽過勒維恩一曲婉約動人的“皇後簡之死(the-death-of-queen-jane)”,反應卻是,“我聽不出這首歌的商機。”
這一句話來自於科恩兄弟的調侃,因為阿爾伯格是業內有名的“純粹商人投機主義者”;同時還來自於商業與藝術之間沒完沒了的爭論。
在老一輩的眼中,民謠歌手如同信徒一般,信奉著理想,拒絕妥協,生活窮困潦倒,在籍籍無名之中活生生地被現實擊敗,但對於商人來說、對於局外人來說,他們卻看不出意義所在。
現實之中最殘酷的部分就在於,這一幫民謠歌手面對生活的壓迫,不得不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,在那些頑固而愚蠢、勢力而現實的音樂出版商面前,慢慢地低下自己的頭顱,漸漸學會了在大眾審美和自我情懷之中尋找到平衡。
所以,特洛伊-尼爾森擁有了未來;所以,吉姆和簡擁有了穩定生活,成為了中產階級;所以,勒維恩-戴維斯就是一個看不到明天的失敗者。
所以,鮑勃-迪倫駐唱沒有多久就成功簽約了廠牌;所以,身為民謠先驅的戴夫-範-朗克卻無人知曉。
堅持夢想不容易,堅持藝術更加不容易。
只有真正了解了整個時代的浪潮,只有真正明白了藝術與商業的對峙,才能真正地賦予每一個角色靈魂,比如說,特洛伊就必須簡單清新一些,不僅是編曲,還有演唱方式,都是如此;再比如說,吉姆和簡就必須流行新潮一些,“五百英裏”這首歌就必須削弱情感的濃郁,變得更加輕松。
最後的最後,再就是表演多首曲目的勒維恩-戴維斯。
整部電影之中,勒維恩一共表演了六首曲目,卻散落在電影的不同段落之中,並且在開場和結束形成一個圓環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